◆ 歷史沿革 History
開國

4,000年前-雄王立國,取國名文郎,此越南開國之始,但只是傳說。
西元前257年-蜀泮奪雄王之位,自稱安陽王,改國名甌雒。

北屬時期

前214年-秦始皇侵越並將之納入版圖,越南從此步入了1,000年的「北(中國)屬時期」(註),有越南人將之視為千年亡國的黑暗時代。
前203年-秦亡,秦官趙佗趁機奪權,建立南越國,仍向歸服漢朝,西元前179年併吞甌雒。
前111年-漢武帝設交趾、九真、日南郡。
544年-李賁利用中國分裂(南北朝)稱南越帝,國號萬春(前李朝)。
602年-隋文帝遣兵征越,前李朝亡。
679年-唐朝設安南都護府,故越南又稱安南。
905年-唐末地方勢力割據,鴻州豪門曲承裕自稱節度使,後雖仍接受唐朝的冊封,但已取得實際的自主權。
938年-五代十國的南漢政權征越,遭愛州刺史吳權所敗,越南逐漸走出千年亡國。

丁朝

968年-交趾將領丁部領建大瞿越國,宋太祖封其子丁璉交趾郡王,將越南視為中國藩屬。

前黎朝

981年-丁朝內亂,十道將軍黎桓被朝臣擁立為帝,宋以宗主國「興師伐叛」無功而返。

李朝、陳朝

1054年-李朝建國,改國號大越。後有陳朝。

胡朝

1407年-胡朝多次侵擾明邊,明派兵虜其主胡季犛,並佔領北越。

後黎朝

1428年-地方豪強黎利號召越人驅逐明朝勢力稱王,是為後黎朝。

阮朝

1600年-越南分裂為黎氏之大越、阮氏之廣南;1773年,廣南發生新舊阮之爭,新阮阮文惠於1787年統一越南,自立為安南國王。

法國殖民時期

1802年-舊阮王室阮福映復國,立國號為越南,嘉慶皇帝封他為越南國王,但也因引法人助戰,法國勢力開始介入越南。
1884年-19世紀中葉,法軍屢次入侵,並否認中國的宗主權,致中法兵戎相見,1885年天津條約,中國勢力撤出,越淪為法殖民地。
1940年-德國進兵法國,日本乘虛入越,扶植越王保大為魁儡。

越南民主共和國時期

1941年-越南共黨領袖胡志明組越南獨立聯盟(越盟),號召反法抗日。
1945年-胡志明發動「八月革命」並成立「越南民主共和國」。

南北越分立時期

1954年-5月越盟奠邊府之役大捷,法退出越南(戰後,法圖重返越南)。7月,相關國家簽日內瓦協定,以北緯17度將越南劃分為二。
1964年-日內瓦協定並未解決紛爭,戰事再起, 8月,美艦遭越共襲擊,國會授權詹森總統動武直接介入。雙方纏鬥多年,美國內出現反戰聲浪。1969年,尼克森總統提出越戰越南化,圖謀抽身。
1973年-越美停戰協定在巴黎簽字,約定美國撤兵、北越不支持南 越共黨的武力行動,而美軍撤出後,北越乘勢南下。

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時期

1975年-南越投降,統一完成,定國名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,改西貢為胡志明市。
2006年-越南經濟快速崛起,美國高盛證券(Goldman Sachs)將其歸入「新鑽」國家。


註:越南「北屬時期」的年代史家見解有異,確認不易,大致可分為西元前111年至西元前39;西元43年至554年;602年至905年等三次。
◆ 地理景觀 Geography
越南地處中南半島東側,北與中國雲南省、廣西省接壤,西與柬埔寨、寮國交界,東面和南面臨南中國海,與馬來西亞、海南島及南海諸島隔海相望,為通往東南亞地區的重要門戶。

一、形勢
全境呈狹長型,南北長1600公里,東西最窄處為50公里。境內四分之三為山地和高原,地勢西高東低。分為三個自然地理區:北部為高原和紅河三角洲,中部分割成沿海低地、長山山脈及高地,南部為湄公河三角洲。紅河和湄公河三角洲為越南兩大米倉。

二、氣候
地處北回歸線以南,屬熱帶季風氣候,高溫多雨。北方四季分明,每年11月至次年2月稍有寒意。南部終年溫暖,雨旱季分明,5月至10月為雨季,11月至次年4月為旱季。年平均氣溫約24℃左右,年平均降雨量為 1500-2000毫米。

三、種族
人口約8700多萬,以京族人口為最多,其餘為岱依、芒、儂、傣、赫蒙(苗)、瑤、占、高棉等60多個民族,華人約100多萬。主要宗教有佛教,天主教、和好教和高臺教。越南語為官方語言,外國語以法語、美語、俄語及中國話為主。

四、物產
經濟以農、林、漁、礦、工業為主。主要農作物有稻米、甘蔗、椰子、水果、咖啡、茶等。礦產包括北部的煤、磷灰石、鐵、鉛、鋅、鋁土、錫和鎢及南部的石油。主要工業有煤炭、電力、冶金、紡織等。

五、景觀
北部以海灣風光、山城為特色,中部以歷史古城、喀斯特生態公園為主,南部以商城、渡假海灘聞名。多處景觀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遺產與文化遺產。

(一)〈北部〉
下龍灣(世界自然遺產):於東北部灣區的1,969座石灰岩島嶼,以鐘乳石和石筍聞名。島嶼如珍珠般散落海上,有「海上桂林」之稱。最大的Cat Ba島擁有國家自然生態保護區。
河內:曾為李、陳、後黎諸封建王朝的京城,現為越南首都及經濟、文化中心。區內有胡志明紀念堂、巴亭廣場、還劍湖等。
沙巴:為高山避暑聖地,建築多為法式風格,向以少數民族風情和秀麗的梯田見稱,有「越南的麗江」之稱。

(二)〈中部〉
順化(世界文化遺產):曾為西山朝和阮朝的京城,古都建築群包括順化皇城、皇陵等。
美山占婆遺跡(世界文化遺產):美山聖堂為占婆王國的政治和宗教首都,為現存最古老最龐大的占婆王國建築群。
會安古城(世界文化遺產):為早期華人經貿往來之商城,建築物呈現本地及外國融合的風格。區內有日本橋、關帝廟和福建、潮州、中華、瓊府、廣肇五大會館。
峰牙己榜國家公園(世界自然遺產):保存北中部安南山脈生態種類,屬石灰岩山區,包括300個洞穴,為世界最大的兩個岩溶地貌之一。

(三)〈南部〉
胡志明市:舊稱西貢,由小漁村發展為重要貿易港口。除法式建築聖母大教堂、堤岸唐人街外,戰爭罪行博物館與古芝地道則見證美越戰爭之遺跡。
頭頓:為南越旅遊中心,以耶穌山、黃金海岸聞名,有「越南芭塔雅」之稱。
芽莊:經濟主要依靠旅遊業,為越南最重要的海濱旅遊渡假聖地,擁有怡人的沙灘及終年溫和的氣候。造船業成為新興之工業。
大勒:法國人在殖民時期興建別墅、林蔭大道,為著名的高山避暑勝地。區內有修道院與軍事學院。


(編寫:張苾芳)
◆ 中越交流
越南位處中國東南邊陲,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樞紐,也是中國文明和古印度文明的交匯點,地理位置十分重要,越南與中國山水相連,關係密切,在歷史上受到漢文化,特別是儒家文化的深刻影響。

從中國的秦漢王朝開始,一直到五代十國末期,越南北部和中部地區曾為中國的郡縣,前後達一千餘年之久,史稱「郡縣時代」或「北屬時期」。儒學從秦漢開始,即已傳入越南,而後影響日漸廣泛與深入。在唐德宗時,越南還出了個著名的儒家學者─姜公輔(曾擔任宰相)。十世紀初,越南雖已獨立,仍與中國保持宗藩關係,這期間,越南歷經了丁、前黎、李、陳、胡、後黎、阮等朝代。從丁朝到陳朝,越南社會思想,基本上是儒、釋、道三教合一,但以佛教為主。一直到陳朝末年,儒學才逐步取得主導地位,隨後而來的黎朝,儒學趨於鼎盛,形成獨尊之勢,在阮朝初期和中期,儒學仍處於正統地位,到阮朝末期才逐漸走向衰微,1945年阮朝滅亡,越南民主共和國成立,儒學乃退出歷史舞台,但其影響至今仍存在。

以下即為中越交流緊密之各項顯例:

一、傳統節慶與中國相似
在一年當中,中國人視為最隆重的幾個節日,如春節、元宵節、端午節、中元節、中秋節,這些日子,在傳統的越南民間,也家家戶戶歡度節慶。此外越南人也根據農曆推算紀念孔子誕辰。

二、河內文廟以孔子故鄉曲阜孔廟為藍本構築
越南河內文廟是越南儒教文化的代表與象徵,正殿內設有孔子供桌,供奉孔子及其七十二弟子塑像,兩側奉祀中越兩國先儒。此廟是李氏王朝開國君主李公蘊吸收前朝歷史經驗,以孔孟之道治國,仁政親民,勵精圖治,於公元1070年遷都升龍城〈即今河內市〉,於城內仿山東曲阜孔廟形制建廟祭祀孔子,以孔孟之道教化臣民。

三、設國子監,用科舉制度,選拔人才(歷時七百年之久)
文廟興建後約五年,在該處開設皇家學院。公元1076年,李朝仁宗在文廟旁邊建立國子監,而後到陳朝改為國學院,作為教育場所。到了黎朝,又改稱太學堂,成為越南最高學府。國子監為越南培育無數名人和學者,他們通過科舉考試,成為進士,名字鑄在廟內的石碑─進士碑,現存進士碑有八十二塊。

四、吸收儒家民本思想,應用到革新事業中
越南一直以來深受儒家以仁為中心的思想影響,即使到了近代的越南共產黨和政府提倡的三民(屬於人民、決定於人民、為了人民)主義及四民政策(民知、民議、民行、民查)即吸收儒家民本思想,並加以改造而成。

五、交流日益頻繁
越南自1986年實施經濟改革後,台商赴越南投資者日眾,1992年11月 ,中越在台北與河內及胡志明市互設經濟文化辦事處,在南向政策鼓勵下,台商掀起「投資越南熱」,兩國目前已簽訂有台越投資保障協定,避免雙重課稅協定等多項重要協定,雙方經貿合作關係日益密切。再者,越南人生性勤儉,為了改善家庭經濟,許多人外出打工,地點包括中國和台灣。而越南女子的溫順樸實,也頗受台灣男子的喜愛,現今台灣已有三十六萬越南新娘,中越混血兒更不計其數。此外,隨著經濟的發展,越南人才需求孔急,中越掀起高等教育交流熱潮,台灣越南留學生近年激增,成為台灣外籍留學生第一名。

此外,越南在使用漢字、教育、倫理、禮儀、祭祖等方面,無一不深受儒家文化的薰陶與啟迪,儒學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,持續發揮其作用,中、越兩國關係真的密不可分。


(編寫:徐玉美)